close

5.png

 《虛擬偶像》,是導演安德魯‧尼克遜,2002年的美國科幻諷刺電影作品,該導演同時也是名作《楚門的世界》的編劇及製片。此篇評論將以視覺文化為切入點,透過攝影(形象)、真實、虛擬等角度切入探討該部電影中隱含的議題,以下評論含雷,請自行斟酌觀看:

 

對西蒙的執迷? 攝影的再現真實

 「西蒙」,是電影中導演維克意外獲得的「軟體」,透過電腦的成像技術,維克將西蒙打造成一位幾近完美無暇的電影女星,然當時人們並不知曉這樣的科技,僅僅將西蒙視為導演鏡頭下的完美演員。而正如Susan Sontag對攝影形象與真實的討論,在理應尚未有「人造虛擬」技術下,照片或影像不是以某種可能的造作形象躍然於大眾眼前,而是「對真實的一種闡釋」。相較於繪畫,它更有著對真實的權威,也因此人們願意對一個未曾謀面的絕世女子「西蒙」照單全收。而當人們堅信維克呈現的是透過攝影機建構的作品時,即使西蒙在節目訪談中產生荒謬的紕漏,人們也從不質疑西蒙的存在,而是選擇懷疑維克囚禁了西蒙並假造了場景(當然一部分也源於虛擬技術太過真實,甚至對人性有了鮮活的描繪,足以以假亂真)。

1.png

 

攝影形象… 往往比真實更動人

 透過假想的鏡頭,觀眾與這位未曾親眼目睹的女子—西蒙,變得熟悉、親近,不論她是否看似常常奔走於第三世界或甚至不存在,在相信攝影再現真實的前提下,觀眾與一個物理距離上理應極度遙遠的形象,透過鏡頭咫尺的距離單方面地接近,甚至產生信仰。上述也部分反映於Susan Sontag所提的「以攝影形式呈現的事情比我們實際去經歷它時更能觸動我們」,除了西蒙本身既有的美貌,在各種鏡位的引導下,她的女性魅力在一部部電影中獲得各種完美的展現,對比需要被現場觀看或各種真實檢驗的女明星,她永遠能以最打動人的方式與樣貌呈現,也能防止觀眾或記者以積極的方式窺視或找出瑕疵。

2.png

 

符號與真實的關係? 虛擬技術大躍進

 「西蒙」,作為一為透過虛擬技術建構的女性,「她擁有年輕的簡‧芳達的嗓音、索菲雅‧羅蘭的身材、格蕾絲‧凱莉的優雅、奧黛麗‧赫本與天使結合的臉龐」,看似戲謔反諷的描述,著實凸顯虛擬能夠讓閱聽眾體驗真實所無法企及的經驗,這或許也是西蒙於片中所提及:「真實的死亡」,當虛擬能夠提供遠比真實更加美好的體驗,大眾也不再那麼信仰真實。

 在古代,人們將壁畫上的野牛視為真實野牛的另一種形式,在遠古的角度下形象與真實密不可分,然柏拉圖等人便對此種過於依賴形象提出批判,認為形象不過是與實物相似的描摹,然這種對形象的批判能夠也套用於複製或甚至虛擬技術嗎?

 複製技術對於真實的再現或甚至成為生活的參照自然已完全脫離柏拉圖的批判,而虛擬技術即便缺少真實世界的參照物,卻仍有力地逐漸取代大眾對真實的渴望,更是完全悖離柏拉圖渴望真實的理念。當符號不再僅僅是建構於真實的的一部份,可以透過各種虛擬技術製造不存在的「超真實」,臨摹技術也維妙維肖地讓這些虛擬產物變得「寫實」,人們是否還需要真實呢?

3.png

 

什麼是「存在」? 又或者什麼才能定義「存在」?

 當西蒙不斷透過演技精湛的電影、富有人性的訪談及各式美好的影像媒介強力地走入閱聽眾的視野,縱然沒有人曾真實確切地目睹她的身影,卻已對西蒙的存在產生堅定不移的信仰。也因此,當維克企圖消滅「西蒙」的形象,不只大眾不願接受,甚至連象徵公正、理應忠於事實與證物的司法都認為維克扼殺了西蒙。而電影刻意安排維克用近乎愚蠢的方式消滅西蒙存在的物證,並毫無佐證地向大眾宣告西蒙的死亡,也同時激發閱聽眾思考「到底何謂真實?」

 電影用相當誇飾的手法呈現形象足以以假亂真,最後甚至取代真實。其中「攝影」更是扮演重要角色。人們基於相信攝影是自動機械化的記錄,並擁有真實的一部份,所以不論是象徵西蒙存在的各類影像或片段的監視器畫面都足以讓大眾拒絕維克對西蒙「死亡」或「不存在」的說詞。劇情更刻意安排「實體證物消失」,凸顯大眾對形象的執迷早已遠遠超脫對真實的渴望,而原本透過假想鏡頭虛構的人物竟衍生為導演的謀殺案,著實體現形象(符號)是如何取代著真實。

4.png

 

當代虛擬偶像—與初音未來的比較?

 若由現代案例切入,不免與之比較的便是與西蒙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初音未來」。兩者同樣是透過虛擬技術提供大眾超脫現實的美好體驗,然差別在於初音未來的粉絲了解其作為虛構人物的事實,且體驗上給予閱聽眾更多的自主性。

 電影中,大眾將自己對於理想偶像的形象投射於西蒙身上,他們堅信西蒙就是心目中存在的完美電影女星;而初音未來的粉絲即便知悉其僅是虛構人物的事實,他們仍產生同樣的理型投射,可見虛擬形象達到了真實事物所無法達到的完美樣貌,同時也體現人們比起安於現實的不完美,更充滿著對完美事物的渴望。

 而兩者的互動上也稍有不同,前者的閱聽眾透過假想的鏡頭,以有限的觀點認識西蒙,他們僅能觀看導演允許下的西蒙形象;然初音未來因其可複製性,使得觀眾更能以積極主動的方式解讀或以更大的掌控權擁有該虛擬人物。也因其技術先進,使得她較西蒙妮集結更多完美特質,同時也擁有更多設計上的彈性。

6.png

 

美好結尾下的警世與諷刺…?

 電影尾聲由女兒的機智證明維克的清白,結局看似美好卻仍相當諷刺與警世。其中謀殺案的解決並不是來自於眾人的醒悟,他們仍舊信仰維克極力消滅的虛擬形象,甚至透過虛擬形象的復甦證明維克的清白,最後更變本加厲地營造西蒙與維克成家產子等劇情,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描繪大眾對虛擬形象的(過度?)崇拜。從觀眾角度看來是相當荒誕,但也正如現今虛擬偶像所面臨的批判,當人們沉迷於形象之中,我們是否還需要真實?有一天真實真的會被虛擬形象取代嗎?人們對於形象的崇拜是否將逐漸超越真實,或許還有待時間檢驗。

7.png

 

註:以上圖片皆源自於網路,若有侵權還煩請告知,感謝!

arrow
arrow

    羊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