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1209_094944~2.jpg

講者

宏全董事長戴宏全、榮化總經理劉文龍、長興材料協理高志宇、台聚副總闕偉德、長春樹脂副總陳文輝

主持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教授邱顯堂、塑膠中心總經理蕭耀貴、

 

塑膠中心董事長蔡明忠

 

我們準備告別2020年,迎接2021的關鍵時刻。新冠肺炎衝擊塑膠產業,很多工廠停頓,但在2020新冠肺炎,塑膠產業都站出來,包括口罩、防護衣、面罩,塑膠產業就支援我們國家所有的防疫工作。

 

所以今天我們要談塑膠產業的期許和初衷,其實塑膠產業發明至今一百多年,我們要實現好事,透過老照片,讓舊雨新知一同經歷塑膠產業的精彩片段,談塑膠產業回升。以及,這次疫情中隔離衣、口罩、手套、酒精噴瓶、面罩,塑膠產業都挺身而出,展現極大的支援和貢獻,而且我們助攻國外、外銷。


 

這次希望談談塑膠產業未來,塑膠產業一開始發明就希望為世界貢獻,我們要承先啟後讓世界更好,我們肩負滿足世界的使命,不論永續各方面我們堅持走對的路。

 

更重視要是今天三大議題:以人為本、安全、永續。

 

總經理

塑膠中心總經理蕭耀貴.jpg

2020對所有經營者、專業經理人都很挑戰,因為疫情挑戰、國際貿易戰、永續發展都挑戰我們的經營和適應力,所以我們需要更快速、更開放的平台。兩年前就開始做產業論壇,除了中心技術發表,也邀請業界發表新產品、新技術,所以等等的論壇是開場,接下來還有25場次的技術論壇。地下室也有針對這次人本、永續的主題展覽。今天的論壇是兩天活動開始。

 

原料、加工設備、製品的龍頭產業。參加主題論壇,相當有代表性。

 

這次題目談以前和疫後,從人類塑膠歷史談起,已經100多年,合成出來是1907年,當時合成出樹脂,1907是塑膠工業的元年。

 

如果我沒弄錯,這個發明在世界滲透人類文明、推動各行各業發展。台灣塑膠史從1950年開始草創,1960年台灣塑化業開始精進管理、擴大規模,甚至到海外建構生產基地,到現在足足一甲子歲月,未來塑膠產業要繼續邁向百年長春基業。這次和15家廠商要了具代表性的照片,2分鐘影片。

 

一甲子那些人那些事

 

今天論壇牽涉人本、安全、永續。最近各行各業都面臨挑戰,你的客戶、國外品牌都要求使用永續材料、CSR報告、ESG等。最近幾周常接到廠商電話,都要提供生物可分解塑膠,希望我們幫忙做回收料認證,這都是永續題材方向。


 

但為何有這股風潮?牛津大學歷史悠久,在1985年時大禮堂出現問題,20跟衡量腐化、必須更換,經專家鑑定要更換,但最終決定要保持原本的20根橡木,百年橡木才能這麼大、從哪來?最後決定員工跟學校報告,學校後方有一大批橡樹,是350年前建築師種的,現在剛好350年。沒想到建築師有這樣的遠見、落實永續。

 

wced發表的報告,定義永續發展為,「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以往經濟發展都重視線性的效益,但依該也要納入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三者焦急就是永續。

 

蝴蝶圖循環經濟,是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提出,2018年它和聯合國共同發表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裡面的核心提到,2025年要達到100%可重複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的塑膠包裝。


 

宣言出來後,2018年開始,超過500個產業和機構加入承諾。很多耳熟能詳的品牌大廠官網都開始訂定2025年的永續政策,這樣一脈發展下來、品牌商加入承諾,還公佈每年的發展進程、逐年檢視進度,也因此影響到所有的供應鏈,而台灣塑化工業以外銷為主,很多買家都是供應品牌,因此也被納入綠色供應鏈。這也是疫後、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永續之外,談談高值化。這次疫情衝擊也讓台灣塑化業展現實力,台灣幾乎是全球最短時間可以一條龍,在國內建立起來醫用防護材料供應鏈,還外銷國際。疫情也促動大家對塑化邁向醫療器材的曙光,其實之前很多人就慢慢做,但這次疫情讓這個方向更被熱烈討論,中心從2000年就從醫療器材法規、認證、研發,中心一直往這方向發展。

 

PP熔噴布為例,價格1元;若進階到一類醫材、醫用口罩、價值4元;進階到二類醫材、白血球過濾器就價值400元。

 

壓克力也是,如果做一個相框只值4元,但若做到二類醫材的隱形眼鏡,就價值3000元;未來達到三類醫材的人工水晶體,將價值18000元。

 

這次論壇主題要從人本、安全、永續著手。

 

未來除了推動產業發展,也會兼顧社會和環境保護,未來耕耘塑化業一甲子,讓塑膠科技造福人類,我們無法置身事外。

 

長興材料協理高志宇

全球最大乾膜光阻產品供應商、首家獲疾管署授權新冠肺炎抗體快篩試劑廠商
 

我們公司成立之初就從塗料用的合成樹脂起家,到現在還是我們主力產品。到我們成立50周年、2014年也改名長興材料,經過50年耕耘,相對有自信,跟業界說長興要做材料。


 

談到轉型過程,我們的轉型策略,我們有長興的三角,其實是固守我們的核心,第一內層有長興的核心技術,我歸類我們有三大核心技術,分別是高分子合成技術、針對特殊產品的配方技術、精密製程的塗布技術。這是我們過程謹守的核心。

 

我們長興相對保守,但也尋求創新,過程中尋求平衡、控管風險,我們就從核心出發、提高成功機率。外面的天時(市場需求)、地利(在地優勢)、人和(團隊力量),所以我們長興內部的轉型發展圍繞這些核心、找出發展方向。

 

經過50多年努力,也展現很多業界成績。我們在亞洲算是最大的合成樹脂供應廠商,全球前三大UV光固化原材料廠商。

 

我們1964年從合成樹脂起家,當時台灣工業都是草創期,很多原材料都從國外進口,但當初我們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做進口取代,當時從自己研發合成樹脂出來、逐漸取代進口品,結合國內業界塗料廠商開發。1970年代加入不飽和聚脂,像我們的鈕扣、遊艇,都是台灣知名產業,也是配合業界發展。1980年代資訊工業發展,其中PCB產業,在工業局協助下跨境到PCB,當時等於是第一個大轉型。2000年後半導體、光電、太陽能顯示器,我們也是跟隨台灣的產業發展,到最新的,也跨到生醫材料。

 

其實這一路成長很多機遇,比如在電路板行業,1990年電路板全球市值7億美金,但2020年已經成長60倍、超過400億美金,因為市場持續擴大,將近七成在大中華區,這也是為何PCB當紅產業能發展。其實這個市場有很多發展機會,長興就是謹守我們的三角形,從起家的合成樹脂,現在還是占五成以上營收。今天提到的生醫、半導體封裝部分還占比很小,但希望未來育成成重要事業。

 

我們的多角化策略,從核心塗料、塑膠出發,到電子、半導體,我們把一直營運產業範疇擴大。其實我們同樣在產業波動遇到風險比較分散。此外董事長持續要求團隊、我們核心競爭力強化,也帶動成長。希望呼應蕭總經理說的高值化,至少長興來說,我們要拚量產拚不過中國,所以我們也透過高值化、不斷跨入新產業高階領域發展。但剛剛聽好像長興一路順遂成功,但其實沒有,有很多失敗例子。

 

先分享一個大家知道的,日本的一個化工業大廠花王、一匙靈,它是很好的化材公司,當時他們有新技術,發現衣物表面處理做很好,後來加入洗衣粉發展,結果一炮而紅,非常成功。花王也想把新技術應用到當時很熱門的電腦磁帶的表面處理,結果投入很多資源沒成功。

 

我們自己也有,當初長興看到LED照明很夯,我們投入大量的研發人力到封裝材料開發,當時長興在全球急起直追,算是緊接在龍頭後,第三家取得獨特、高格的封裝材料,但後來遇到中國相對不公平的競爭,甚至取消專利、做一些補貼,所以市場結構就完全變調,長興就黯然失敗、退出。但這邊累積的技術也能在其他地方展現,比如新型的顯示器運用。所以做轉型創新一定很多失敗,但長興會持續精進核心能量,這是高董特別想分享的。

 

第二主題,2010年高董事長規劃下一波策略,看很多產業發展,當時思考到人口和高齡化社會,就看到生醫是有潛力的,但長興沒法做醫療,所以做醫材,體內外兩種醫材,我們就選擇切入風險較低的體外醫材。
 

第一個產品叫作血糖試片,血糖試片當時也開發很多產品出來,產品雖然開發成功,但供應鏈是屬於國際通路(?),商業化並不成功,所以這算是失敗的教訓。但我們在整個在生物技術能量就有所累積,所以我們在2015年,因為南部有登革熱問題,所以我們就來做登革熱快篩試劑,當時首次和疾管署合作這類技術,我們有開發出來,不過還是沒成功,因為市場太小,但有一定能量累積。

 

直到今年二、三月,疾管署就有找長興合作快篩試劑,當時跟疾管署過去有很好的互信、互動,也有技術能量,所以團隊不到兩周,就開發第一支原型,還通過疾管署內部檢測,就有了產品出現。

 

第三部分,介紹我們新冠的快篩,我們整理出來,病毒看起來就像鎖、人體有鑰匙對抗病毒,目前檢測方式有兩大塚,一種是PCR、檢體要特殊處理要四小時;另一種是抗原。而我們長興做的是血清抗體檢測,適用於感染中後期。

 

快篩主要透過採血,會有抗體檢測標的,判斷是否曾經感染,這對疫情調查、感染源追溯非常有幫助,這已經用在國內像盤石艦、白牌計程車司機的疫情調查,準確度達98.8%,還有通過認證。

 

這張圖是國際大廠在做快篩試劑的進度,縱軸是樣本數、橫軸是精確度,兩者都越多越好。長興目前在右上角,目前有很多長興目前在國際上相對有競爭力。我們當中用到兩大核心技術,分別是特用蛋白研發和先前建立的快篩試片平台,因此門檻上,我們有相對領先的優勢,能做配方上的判讀。而且使用上,我們做了半年多,特用蛋白基本上可以恆溫保存,也相對有優勢。

 

2020年初到現在,經歷太多事件,從疫情到各種悲歡離合,加上貿易戰,其實對很多一般民眾、產業界很不好,但我們在年底也看到很多好的訊息,比如美國新總統,現在也有疫苗,尤其地方經濟活動復甦,還是很多好的一面。

 

最後引用狄更斯雙城記,2020真的是最壞的時代,但也很多好的一面,對很多地方來說,台灣真的很棒。春天不遠、機會也來臨。高董事長特別說,自己得流感,有用自己的快篩試片測過。

 

宏全董事長戴宏全

宏全董事長戴宏全3.jpg

過去宏全從家庭工廠起家,歷經草創、成長,1993年就到大陸發展、2003年響應南向政策就到東南亞,主要是印尼和泰國、開始生產。我們1990年初開始布局國際化,其實從1993年到2004年,其實國際化布局是一步一腳印,主要2001年掛牌上市、有資本市場應用,也讓我們在國際化布局嶄露頭角。

 

90年代台灣有戒急用忍,所以大陸投資沒有全力施展,飲料商機也受到延遲。但2001年到大陸發展就很迅速,也前進東南亞。而後,我們陸續於全球設立48座生產據點,2016年也到非洲設廠,不過其實非洲市場蠻辛苦的,也和非洲國情有關,不只國情動盪不安,政府政策也不像我們開明,再加上疫情關係,現在非洲市場開拓也相當辛苦。

 

目前,我們國際化布局中,台灣總共有八間工廠、大陸15間、東南亞(泰國、越南、印尼、柬埔寨、緬甸)22間、非洲三間(莫三比克)。國際化布局主要是要發揮彈性供應、短練供應強項。

 

其實我們飲料包材、塑化產品,在國際化布局中,其實在地供應和即時供應是關鍵,主要塑化製品單價低,產品像我們空瓶、包材運輸、包裝成本,佔了成本很大部分。但如果有彈性化、短鏈供應,在客戶掌握上就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從2003年開始國際化布局就很快,未來發展也會以東南亞為主,因為東南亞對快銷品市場成長非常快,尤其最近十年。通常快銷品,比如飲料包材、日化品、即食即飲品,通常他們成長率是GDP成長率的1.52倍,所以如果一個國家GDP成長率5、6%,那它的快銷品成長就有12到15%,所以快銷品在國民所得成長的腳步上,成長很迅速,也帶給我們比較多在新興市場的商機。

 

我們國際化布局最重要是和大品牌為伍。去年,我們公司營業額215億,當中國際化品牌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等大牌,佔我們營業額五成以上。剛剛提到接近市場、就近供貨,對於和國際大品牌做生意很重要,同時我們和大廠也要突破保護主義,像最近很夯的RCEP,台灣無法加入,但過去東協內部其實有很多關稅聯盟、貿易往來,就已經零關稅。
 

台灣如果真的要從台灣外銷到東南亞,受到關稅和運費影響很大,這也是加速我們在東南亞設廠,能即時就近供應。最近新冠肺炎影響,造成短鏈供應興起,也對未來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等於是在地化供應,可以減少受到疫情造成的貿易障礙影響,所以如何突破保護主義,就是要在地化、深耕,同時加強短鏈供應、客戶服務即時性,以突破疫情影響。當然,成本節省上,其實就是在關稅、運費、包材費用,這對我們走向國際化,降低生產成本也很重要。

 

國際化比較創新的是,我們的垂直整合供應鏈。過去飲料包材上,傳統是玻璃、鋁罐、鐵罐,這些包材和飲料廠有段距離,但寶特瓶興起後,寶特瓶設備可以和飲料生產機台連線,所以我們在發展塑料,寶特瓶生產模式,就可以做一條龍結合,所以同個廠區內,可以生產飲料包材,直接跟飲料終點線立刻連線生產飲料,這對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至關重要。這種生產模式也發展出無菌飲料充填,這對食安提升也有很大優勢。垂直整合是我們未來飲料充填、包材最大關鍵。很多同業也在做,但我們做得更徹底。

 

另外廠中廠的駐廠連線生產模式,我們把吹瓶機放在客戶的生產端中,跟它的裝填機結合,這種模式也可以大幅降低飲料包材的運輸成本。同時,連線化生產也能增加效率。

 

另外,模擬合資模式,我們和客戶建立中長期、十到二十年的供應合約,可以深化我們跟客戶的結合,讓我們合作更長久。客戶就不用擔心製造過程中的延遲、其他考量,這種模擬合資模式,我們包括和統一、可口可樂、維他露,都簽訂十年以上合作,對我們未來發展更加穩定。

 

貿易戰和疫情對全球供應鏈變革非常重要,尤其全球化思維慢慢改變,區域整合非常重要,尤其是RCEP發展,所以貿易保護主義、區域性發展過去幾年來興起,都對全球化戰略產生重要反思。我們在即時、短鏈、彈性供應來說,對現在的貿易局勢發展至關重要,所以所謂在地化、區域化生產模式,不只食品製造業,對許多外銷產業都很重要。

 

而所謂多元化供應模式,避免因為災情造成斷鏈。2011年,我們就曾遇過泰國曼谷大洪水,造成工業區、市區的生產和交通阻礙,當時我們就在泰國曼谷工廠受到水災影響。但因為我們在鄰近的越南、印尼、馬來西亞都能即時供貨給泰國客戶,所以我們有建立多元性供貨,就能從鄰近國家填補缺貨危機。反觀我們泰國同業也受到災情影響,但他們就沒有多元彈性供應鏈,商機就被我們搶先占據。在未來天災等不可抗因素影響下,多元供應鏈其實至關重要。

 

未來怎麼建立彈性、多元供應鏈?最主要,我們要調整採購、製造和配送模式,才能長期生存,同時也要談到循環經濟影響。像像我們客戶都有訂定企業社會責任,對回收品、再生材料生產比例都有訂出公司政策。未來飲料包材上,我們會有很明確的bottle to bottle政策,未來產品的原料一定比例要來自回收瓶、回收材料,所謂RPET,就是未來的生產主軸,都和當地一些生產政策息息相關。


 

所以未來可以看到,很多回收材料會在地化。很多國家可能不會運用別的國家的廢棄品或回收料,而是會在自己國家做循環經濟。很多東南亞國家、中國過去進口很多歐美的廢棄品再製造,但未來循環經濟影響、當地政府環保政策下,國與國的廢棄品運輸會大幅降低,也會和循環經濟產生關連。

 

再來,電子商務,最近貿易拜訪大幅降低,也造成電子商務興盛,公司近年也對電子商務非常重視,未來B2B電子商務也值得關注。如何在疫情影響下、透過電子商務增加業績,以及無法親自拜訪客戶的影響,這對未來公司成長性很重要。

 

工業4.0,每個產業未來都會遇到,尤其飲料包材,對IOT、智慧工廠發展也非常用心,因為這種以量取勝的產業一定要導入工業4.0、智慧製造、關燈工廠。同時,怎麼跟客戶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加強製造業在變化的全球的價值供應鏈建立。以及如何在地化,不只我們對客戶的在地化,在地化供應廠商,其實在未來疫情發展也是要加強的問題。

 

還有怎麼分析上下游產業生態,以塑膠產業的快銷品比重很重要。很多人認為塑膠是高汙染性產業,很多團體、組織都對怎樣減塑、減廢很多訴求,以我們再塑膠包材產業,也一直分析產業,除了循環材料、生物可分解材料,我們也一直思考減廢、減量、包材輕量化,這也和原物料發展息息相關。也要去重視上下游包材發展。怎麼讓包材輕量化,對未來塑膠包材發展也產生重要影響。過去2030年前,寶特瓶用在飲料,從過去一瓶600CC 35公克,減到一半重量以上,相對對環境衝擊也降低。

 

李長榮

李長榮是目前兩岸三地第一家引入ESG、SDGS的公司。

榮化總經理劉文龍2.jpg

塑化產業也可以做到永續,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努力這個目標,結合企業發展和永續。從WEF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人類十大危機,到後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我們都思考怎麼在此之下創造企業發展策略,

 

可以看到永續材料發展是世界趨勢,如果把全球兩成的一次性塑膠包材換成永續材料,有100億美元的市場。另外現在很多人網購,網購的包裝材料都是不可回收,這全世界有590億美金商機,所以永續背後也是有很多商機存在。2040年,大家對減塑概念漸漸形塑,2040年世界上將會減少三分之一的塑膠消耗,同時2050年全球會有一半塑膠,是循環回收再利用。企業如何結合大環境發展、結合企業商機,就是李長榮過去企業策略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也全力支持ESG概念。我們在思考企業策略、發展新產品,都會把ESG納入考量(環境、社會、公司治理)。
 

我們在發展永續產品有6R,從可再生原料開始、循環使用、用安全取代方式,再來是要塑膠減量,這是全球趨勢、從中找商機。還有回收材料賦予新用途,甚至廢棄能源回收。

 

我們2018年在加拿大收購一間做生質琥珀酸的公司,生質琥珀酸可以加工成100%可分解塑膠,對環境沒有負擔。這間加拿大工廠,是用與玉米糖漿發酵、製造生質琥珀酸,盡量減少能源消耗。現在,其實台灣陸續有很多做PPPET廠商在思考這類問題,所以台灣也會越來越多做生物可分解塑膠廠商。對李長榮來說,這個意義就是跟環境、永續結合,今天用生質方式做單體,再到下游客戶做成可分解塑膠,對環境意義相當顯著。

 

還有一個,是用李長榮生產的EPP,把它做發泡。過去南部養蚵業者,他們養蚵架都用保麗龍,但保麗龍在海洋中會裂化成小顆粒,會被海洋生物吃進肚、非常不好。但EPP的好處,它是非常堅固的材質,它放在蚵架放在海中不會碎裂,時間久了也可以打碎製成新的塑膠產品,這就是個循環經濟,可以減少海中保麗龍碎片。


 

再來很多塑膠要回收,我們的PP也有這種機制,目前收了很多超級市場的聚丙烯,我們放到工廠再製成新的PP材質,當中有四、五成是回收料。很多化妝品、運動護具大廠,都希望我們在PP中加入循環或回收的PP,再讓他們做下游加工,這也是循環經濟思維。這也是一個塑膠可以重複使用的想法,如果今天大家都能做到這樣程度,其實塑膠垃圾是可管理、沒有汙染的狀態,這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

 

李長榮還有個產品和工廠用水息息相關,回收工廠廢水,很多工廠廢水透過MBR技術都能回收使用,過去一年已經回收72.3萬噸廢水,還獲得經濟部認證。

 

論壇
 

長春樹脂副總陳文輝

高值化,EVOH,長春是全球僅有的三大供應商之一,這用在食品包裝等方面,只要煮好的東西,使用EVOH來包裝,可以保存六個月不會腐壞,加熱馬上就能食用。還有TPEE也是,用在高鐵軌道電片、紡織纖維(運動鞋鞋底,因為有高耐磨性)等。

 

長興材料協理高志宇(新材料發展?)

其實呼應今天談到的主題,關鍵是產業要因應永續、循環經濟,我們產業界也關注循環經濟發展,像我們公司最早做合成樹脂,但大家知道合成樹脂要做6R不容易,但這就是民生很多工業都需要用到的,我們也思考如何從生物來源發展、去做碳足跡。所以我們在一系列新材料裡面我們想提的,是針對高性能的熱塑材料,我們從2013年,投入六七年時間發展,因為熱塑性材料是比較高階的,不管是航太、高級的工業材料會需要,但目前國內沒有。
 

像我們從上半年開始,董事長就說,我們要發展台灣自主的材料,但過程中蕭董也提到,我們也跟塑膠中心合作,因為我們自己力量不夠,所以聯合政府單位、法人、國內廠商合作,希望開發這樣的材料供應台灣供應鏈。

 

塑膠中心總經理蕭耀貴

我們台灣早期複合熱固性材料發展很好,包括我們的釣魚竿、高爾夫球都是,不過因為永續發展,熱固性的環保回收性方面不如熱塑性,所以最近很多熱塑性材料逐漸被產業考慮採用。所以長興一直從取代進口為方向,其實國內有PEEK,用在輕量化、取代熱固性材料,過去幾年用高性能塑膠跟碳纖合作。

 

其實短鏈供應也是重點,今年新冠肺炎,我們漢翔用很多熱固性材料,但熱固型複合材料是有儲存時間限制,大概半年後會有某種程度的變質,就不能用。這次疫情,連材料供應商都無法出貨,裡面庫存都超過半年,讓廠商警覺到,未來熱塑性複合材料的取代誘因,就是短鏈供應,遇到供應鏈斷鏈的時候,不會像熱固性有儲存問題。

 

台聚副總闕偉德

台聚2014年配合政府高值化政策,我們開發新材料,也是有工業局支持。從高分子1907年開始,但要發展全新的高分子材料很困難。這個CBC材料,因為經過氫化反應,所以材料本身非常穩定、乾淨、光學性能非常好,所以我們希望發展在醫材、光學、包裝材應用。這對新冠肺炎有什麼幫助?因為這些特質,對生物檢測、溶劑包裝都提供很好的特性,已經開始使用。這個材料不僅是可見光波段透明,在UVC波段也透明,在塑膠材料是很特別的特性,尤其現在市面上很多UVC裝置用到我們材料。

 

現在大家談很多疫苗,其實市面上的玻璃容器也是有所限制的,所以我們也評估將CBC材料用到相關產品,這是CBC可以在新冠上的貢獻。

台聚開發CBC材料切入醫材1.jpg

宏全董事長戴宏全(在地化、封閉式貿易?廠中廠?)

宏全董事長戴宏全2.jpg

所以,在地化供應會對國際貿易產生衝擊,但如何在地化也牽涉到原物料、包材供應,原物料要在地化比較困難。但以全球循環經濟發展,像PET回收使用,在地化供應不可避免。所以我們也看到日本,雖然很多原料是進口的,但很多大原料廠他們自己對ESP政策也尋求在地化,所以最近也和國內石化原料供應商成立再生原料生產製造,這方面也有回收材料。過去在日本有些原物料供應商是用化學性的PP回收再製,現在慢慢因為環保政策,物理性RPET生產變成主流,我們在泰國、印尼也看到相關廠商做相關RPET。

 

不過RPET生產成本蠻高的,以石化原生的和RPET的價格比,有三到五成,所以未來商業化考量除了技術,也要考量降低原物料成本。

 

其次廠中廠生產,我們對於環保問題也很在意,所謂廠中廠就是減少空瓶運輸、包材運用,當我們包材設備和飲料填充設備連線後,也會提升生產效率和食安,同時貢獻環保。另外,我們有些回收包材、下腳料也可以在廠中廠重新利用,這方面也對環保、循環經濟做出貢獻。總之廠中廠也是未來飲料包材的重要方向。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教授邱顯堂
 

沒有高分子材料就沒有防護衣、口罩這些醫療器材,還好有這些塑膠、高分子材料,所以高分子材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也是保護我們安全的東西,但我們社會責任、環保基礎也要繼續強化。醫材介入的門檻?除了技術,認證?

 

 

 榮化總經理劉文龍

我們在半導體業的U-IPA的回收,廠區間的運送也有碳足跡,所以現在思考北到南是否也有一些回收的點,醇化以後有中心,不用再度醇化,如果能就地回收,對碳足跡有幫助。

 

另外醫材,我們的PP非常安定,像現在洗腎中心器材是用PC做的,PC其實是比較有危險性的,所以現在用醫療級PP做箱子、材料,也是我們想貢獻的部分。

 

 長春樹脂副總陳文輝

講到回收,之前開始幫LCD業者做回收,半導體回收像三福化工回收,我們目前也和台積電合作醇化到28奈米等級。事實上,老產品也可以重生,塑膠產業從2007年開始,從分醛樹脂,開啟塑膠產業發展。這幾年分醛考量安全、又開始發展,以往建材採用其他保溫隔熱材料,但有危險性,會引起濃煙、燃燒、高熱、威脅人命。現在中國、韓國改採分醛發泡,可以達到保溫、隔熱效果,不會冒煙著火,這是老產品新生命。

 

長興材料協理高志宇

材料廠商來說,跨入新產業挑戰很大,我們材料藏在終端產品中。不論跨到半導體或光電產業都花費很多驗證費用,遠遠比材料本身的費用高。所以我們做醫材也相對審慎,因為有的門檻非常高,所以我們公司策略從局部、體外測試開始,這也是我們比較務實的做法,也多跟國內廠商、疾管署合作,才有機會跨入醫材。

 

剛好也呼應戴董PET瓶子,我們做不飽和聚脂,現在PET回收太搶手,我們都搶不到原料,客戶都有需求,這也是對環境好的趨勢。

 

台聚副總闕偉德

分享醫材應用的挑戰,醫材通常進去很困難,但進去就能享用比較長的時間,之前有日本廠商說,一旦合格後五年、十年都不能改配方、生產地點,這是第一個挑戰。

 

另外,進去之前要有很多認證,謝謝塑膠中心,像我們ISO10993,塑膠中心比國外便宜一些,但像有些新材料,FDA規定要自己註冊FCN,所以我們透過美國律師申請,前後花了兩三年、不少錢,最近才取得做食品包材認證。
 

另外,藥的包材,我們客戶說認證的實驗室還要是市場上有實績的公司,所以要花另外一筆錢,可見早期投資的挑戰。還有價值鏈串聯,最後要成型,中間可能要有很多無菌的射出、生產,這都要有相關配合廠商,也希望台灣能串起價值鏈、做成平台。

 

塑膠中心總經理蕭耀貴

其實發展醫材幾個特質,它的開發期拉很長,因為不只技術問題,技術開發完、產品要上市,如果稱產現在國內要…,外銷又要CEISO13485等各類認證。要賣的時候又有另外的取證問題,產品在美國、日本各國都有不同的標準審查流程、要有標準的實驗室和流程。目前OECD的實驗是全球都會接受,但品牌會有個別需求。

 

最近醫療器材很夯,尤其是口罩。很多不織布廠、設備廠各行各業都切入口罩,但做口罩衛福部要查廠,我們最近也勤於查廠。
 

醫療器材發展不只技術問題,還有產品認證、工廠認證、法規通過,建議廠商要先評估後再投入,你的產品是醫材哪個等級?要外銷到哪個國家?必須把該國法規弄清楚,才開始設計你的產品、製程,否則可能走了幾年才發現做了白工,對方要求的實驗方法和報告和你做的不同,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醫材很複雜,我們未來希望建構一個平台,串聯塑化、法規、醫療團隊和資源,讓廠商好評估。

 

宏全董事長戴宏全

飲料包材對環保重視,最早塑料從PVC發展,但因為有戴奧辛問題,早就禁用了。標籤上過去以PVC為主,但現在改用PET取代,PP/PE瓶也逐漸有PET原料取代,這也是環保循環經濟對飲料包材、環保、永續經營的重要貢獻。

 

很多塑料應用在未來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我想這發展不可避免,市場會越來越茁壯,其實我們很多飲料包材應用可以在醫療級,很多應用也陸續展開,希望以後可以導入更高附加價值應用。

 

arrow
arrow

    羊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