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event_photo_霧雨編輯部.JPG.jpg
 
 【記者王昱翔基隆報導】交談聲此起彼落,近二十位基隆人隨意地散坐在金豆咖啡二樓,這是地方獨立刊物雞籠霧雨第四刊的發刊趴,創始人之一的王奕蘋開場便熱烈地分享著一路以來的製作心得,從第一刊至今,她們不斷藉著書寫刊物記錄基隆地方的記憶,然紙本刊物的出版困難也迫使他們不得不思考霧雨未來的走向。
 

theevent_photo_王奕蘋.JPG.jpg

王奕蘋於發刊趴上分享該期製作心得,並討論基隆的「通勤文化」。圖/王昱翔攝

通勤青年發跡 再一次認識基隆

 聊到第四刊的主題「通勤青年」,王奕蘋在發刊趴上打趣說:「一想到基隆人,可能最大的共通點不是都讀仁愛或信義國小,而是從高中開始就要通勤去台北上學。」

 雞籠霧雨的開始也與通勤密不可分,最初源於幾個年輕人不滿日日通勤卻不能就近找工作,聊著聊著就興起製作刊物的念頭。同時他們發覺通勤生活下的自己其實對基隆並不了解,同為創始人的陳薇仲認為:「刊物是一種方法,逼我們自己去採訪、去翻書、去整理基隆相關的事情,重新了解基隆。」
 
theevent_photo_陳薇仲.JPG.jpg
陳薇仲解釋紙本製作困難並談論未來走向。圖/王昱翔攝

四年來 刊物的執著與現實的矛盾

 雞籠霧雨創刊至今已近四年,編輯部共有五位成員。提及當初為何選擇以刊物的形式傳播,王奕蘋笑說自己對紙本刊物一直有著沒有道理的迷戀,陳薇仲則解釋除了紙本較電子專欄容易閱讀外,也希望受眾不會侷限於較常使用網路的年輕人。

 關於雞籠霧雨的出版,陳薇仲感嘆自己曾為發展刊物辭去工作,但基隆的閱讀市場難以支持出版,導致成員們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通勤工作,因而壓縮刊物的產製時間。

紙本刊物成絕響 成本人力難克服

 2014年初,雞籠霧雨發行創刊號,起初皆為免費索取。直到出版第三刊時,為了使計畫永續,編輯部決定嘗試販售,但卻因錯估通路成本,導致原先要支付其他成本的資金被挪至通路費用,造成「賣一本賠一本」的慘況。為避免重蹈覆轍,在謹慎的評估成本下,第四本刊物不得不提高售價。成員王品芳坦承編輯部對此非常掙扎,但她表示:「不想壓榨任何人,希望大家的勞動可以得到最基本的回饋。」

 此外,對刊物的嚴格要求也是製作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例如堅持使用在地印刷廠、刊物資訊即時更新與查核等。但即便做了許多努力,編輯部終究無法克服出版的高成本,第四刊也因此成為雞籠霧雨的最後一本刊物。
 

theevent_photo_王品芳.JPG.jpg

 王品芳分享自己的通勤經驗。圖/王昱翔攝

基隆出版難生根 未來轉型線上專欄

 雞籠霧雨在第四刊發行後,聲明將暫停紙本的發行轉以線上專欄的形式繼續報導。王奕蘋有些遺憾地表示:「回推過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可能會推到閱讀習慣的問題、出版市場的問題、甚至是我們自己(基隆)的問題。」她們一度以為可以在基隆創造一份製作刊物的工作,但最終與大多基隆人一樣無法克服現實面的問題。

 未來雞籠霧雨將轉往經營新聞募資平台SOS reader和臉書粉絲專頁,除了省去發行成本外,編輯刊物的壓力也得以舒緩。她們表示未來還是會繼續製作深度專題,同時也希望能獲得SOS reader上讀者的訂閱支持。王奕蘋最後說道:「(轉成線上)當然是會難過,但也是全新的閱讀經驗,對新的嘗試我還是蠻期待的!」她們也表示,未來不會停止書寫基隆的故事與議題,會繼續以在地報導與社會對話。
 

theevent_photo_霧雨編輯部.JPG.jpg

 雞籠霧雨編輯部全體成員於今豆咖啡合照。圖/王昱翔攝
arrow
arrow

    羊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