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提問 編輯站.png

3月18日,中國時報記者在CDC記者會上的提問引起軒然大波,當時她說:

 

「那還是說,我們現在還是要持續透過就是以控制篩檢量的方式,每天維持6、7百件的這樣的篩檢量,不讓確診總數增加,呈現出台灣現在還沒有社區傳播的假象嗎?」

 

隨即,針對這位記者的肉搜、謾罵、貼標籤,排山倒海而來。更有許多人認為,阿中部長該好好休息,記者別再問「白痴問題」了。

 

但時間快轉到今天。3月28日爆發的案268,竟是2月底即染病、3月才確診,期間數度進出醫療院所、接觸上百人。這時,或許大家才意識到,台灣社區感染並不是那麼不可能。

 

我必須承認,這位記者在提問時,確實有兩點不夠謹慎。其一,所問尚未有強力佐證、社會也未對此有共識時,過於肯定、預設的提問是危險的;其二,對於受訪者的同理心不足。

 

不過老實說,這完全是技術上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比較機靈的記者可能會先找個權威佐證,不論是專家或數據,隨後再問,「……,台灣是不是有可能已經進入社區傳播狀態?我們是不是該再提高篩檢量?」

 

但這些技術問題,並不意味,這位記者「不該」提出這個問題。許多網民對此嚷嚷,記者該讓陳時中休息、別再問……。我不禁想反問,到底大眾期待的媒體是怎麼樣態?需要監督政府嗎?還是當政府的傳聲筒就好呢?

 

講難聽點,如果大家只是好奇每天的病例數、個案狀況,根本毋須開記者會。大可政府每天發篇新聞稿、記者抄一抄就好,文字的接收還比說話更迅速、精準,大家都省得輕鬆。

 

甚至,以民進黨這類擅長網路戰、行銷的政黨,壓根不需要透過媒體和民眾溝通。創意活潑的小編、清楚簡單的懶人包,搞不好在臉書、LINE還更受歡迎,民眾接收得也更容易。

 

但,之所以有記者會,正是讓政府直面媒體提問的時刻。而記者職責和價值所在,則是透過提問,帶大眾看見那些未被看見的、盲點的、矛盾的、疑惑的……。透過短短的一、兩小時,彌補大眾和政府之間劇烈的資訊不對等。

 

不過,若連如此基本的職責和專業都得遭受網民放大、羞辱,媒體或記者還有它的價值嗎?或者,大眾期待的媒體又是什麼樣態呢?

arrow
arrow

    羊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