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研院1.jpg

像主持人說,疫情之後新常態是什麼?工研院47年了,一直在思考將來要如何繼續和政府、社會、企業合作,讓我們的產業繼續往前邁進。看到COVID-19,還記得年初口罩國家隊,沈副院長帶領我們,農曆初二發現口罩不足,必須要團隊一起努力,工研院當然責無旁貸、企業也加入。我們看到18年前SARS建立起精準的基礎、全民共識,但背後的基礎技術必須往前。

 

記得沈副院長說每天開會兩次,口罩國家隊記得工研院被賦予任務時,我們院長帶領同仁推動,每兩天休息四小時,不知道同仁有多榮耀,但很累是真的,這樣的技術需要很長時間培養。我們收到獎章很榮耀,一切辛勞都被看到。工研院也展現一流研究團隊必須展示的社會責任。

 

我們也學到,從技術的創新,一步步走到真正對國家、產業、社會有貢獻,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十年光陰。你看我們談2030年產業論壇,十年足夠讓年輕人變成壯年、讓兒童變成青年。現在全球產業競爭這麼激烈,十年電機一個世代。在此之下,我們的企業領導人也看到產業快速變遷。所以,以今天的步驟來看,將來十年,現在開始研究剛剛好。

 

我們從兩年多前,邀請劉院長回到工研院,帶領同仁一起思考,當時跟行政院、經濟部,一起思考。過去規劃將來科技都是分領域的,是電機、機械、資通等領域,但我們這次看到2030年時,台灣的社會、產業型態是什麼模樣。在此架構下,我們定義出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領域。從此往下看,所有相關領域研究所,如何把三件事真的智能出來?

 

在這平台下,我們是從結果反過來導引到領域應用,這樣的架構也得到院、部支持,也呼應到過去47年來,所學到的產業規劃、結構。
 

這個地圖是滾動式的,我們如何一步步調整,社會、政府、同胞、產業,這些社會期許是我們鞭策自己往前走的目標。剛我們跟院長報告說,將近五十年前,工研院要創立之時,當時的孫運璿先生,我們幾位創辦者,他們當時在小欣欣豆漿店規畫台灣的電子產業,我們院史說,當時潘文淵先生從美國RCA回台灣,請假請了一周,關在飯店寫了一周的計畫書。

 

我今天看,往後十年,在大家鞭策之下,也許我們努力一起,我們可以十年後回顧今天,小欣欣豆漿店變成張榮發基金會,在座各位就會見證歷史的一部分。我相信,到時候我可以很光榮地說,台灣的十年因為有我們、我們做了很大的變化,也因為我們有了新的產業,更多世界第一。讓我一起共勉之。

arrow
arrow

    羊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